肝气失疏,脾虚血滞(黄褐斑)案发表时间:2023-10-24 18:20 肝气失疏,脾虚血滞(黄褐斑)案 姓名:罗某 性别:女 年龄:41岁 初诊时间:2018.7.9 节气:小暑 主诉:面部淡褐色斑3年 现病史: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面颊部出现淡褐色斑点,未予重视,后斑片范围变大,无瘙痒不适。患者自行外用美白面膜,效果不佳,为求进一步治疗,遂来就诊。现症见:精神一般,饮食可,睡眠较晚,多梦,平素情绪易激动,大便一般,小便可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弦。专科查体:面部眼眶周围淡褐色斑片,大小不一,边界清楚。 西医诊断:黄褐斑 中医诊断:黧黑斑 证型:肝气失疏,脾虚血滞 治则:疏肝解郁,健脾养血 方药:加味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丹皮15g 栀子15g 柴胡15g 党参15g 茯苓30g 白术15g 甘草15g 薄荷10g 郁金15g 阿胶10g 生地黄30g 益母草60g 炒枣仁30g 6剂,日一剂,水冲,分两次,饭后服
时间:2018年7月16日 二诊:患者情绪好转,睡眠有所好转,面部斑片变化不明显,黄褐斑治疗所需时间较久,嘱患者避免熬夜。治疗可继续原有治疗,守上方治疗6天后,患者因个人工作原因,不能复诊,中断治疗。
按:本病中医称其为“黧黑斑”、“面尘”,中医认为,肝主藏血,主疏泄,喜条达而恶抑郁;脾主统血,为气血生化之源,其华在面。若情志失调,肝气郁结,脾运乏力,日久气机紊乱,气血悖逆,颜面气血失和而生斑。黄褐斑患者多有操劳过度,气血偏虚,又有性情急躁,情志不畅等内在因素,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经失调、失眠、大便不调等表现,多属肝气失疏,脾虚血滞,颜面失荣所致。逍遥散疏肝解郁,养血健脾,气血兼顾,肝脾同调;四君子汤健脾补益气血,方中:方中用丹皮、栀子清热,柴胡、郁金疏肝解郁,解决肝气郁滞的问题;生地养阴柔肝、阿胶、益母草养血活血,解决阴血虚滞的问题,两药相配,疏肝柔肝并举,补肝体助肝用阳。其中的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健脾益气;加少许薄荷助柴胡疏肝而散郁热,枣仁补气血安神,甘草调和药性,此方气血兼顾,肝脾并调,诸药同用,使肝郁得疏,血虚得养,血瘀得散,面部气血得复。 |